欢迎您访问曲阜师范大学泰山学者研究团队网站!

新闻公告

游学海外,扎根曲园的泰山学者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 2013-06-25浏览次数:

 

———记共产党员、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王桦
http://qfnunews.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826501

作者:○冯梦影 葛菊萍

 


  王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陕西省“百人计划”专家; 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检测器件、纳米功能材料、环境监测与食品安全、药物筛选与控释等领域的研究;担任先进材料 (AdvancedMaterials)、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EnvironmentalScience)、化学通讯(ChemComm)、材料化学(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等30余家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美国科学研究会(SigmaXi)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回国前系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国家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2012年3月被全职引进到我校工作,5月获选山东省“泰山学者”。
  学术之路,炼“泥”成“砖”
  1968年3月,王桦出生在湖南衡阳的一个偏远农村,儿时的穷困窘迫激发了他的上进心,努力求学的他1991年从湖南工程学院顺利毕业。回首当年,他动情地说:“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很苦,但我几乎没有花过父母的钱,学费和生活费全靠奖学金和业余写作的稿费,毕业时我甚至还有500元的存款,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积蓄。”毕业后,王桦被分配至株洲汽车齿轮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几年后工厂面临改制,各种生活压力接踵而来,要强的他毅然决定考研。1998年王桦成功考入湖南大学,先后获得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沈国励教授和俞汝勤院士),2004年毕业留校工作。2005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担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导师。同年,被同行认为是科研型教师的他在全校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理工科第一名),爆了一个“冷门”,成了一匹“教学黑马”。2006年王桦先后赴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实现了祖辈的留洋梦想。在初到美国的前半年里,他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能用笔进行,语言障碍激起了他新的挑战欲。他充分利用分分秒秒的时间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甚至时常到酒吧与当地人聊天以提高英语会话能力……慢慢地,语言的沟壑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被悄然填平。2009年王桦离开美国举家定居新加坡,受聘于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国家研究院担任资深研究员。
  新加坡美丽富饶,生活舒适,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骨子里的恋家情结让王桦产生了回国的想法。特别是,新加坡虽然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但科研人员却难以随心所欲地从事自己的科学研究,甚至一位同行因新任领导对其研究方向不感兴趣而被迫离职,落魄为出租车司机。壮志难酬的现实和怅然若失的漂泊感,促使王桦放弃了转为新加坡公民的念想。王桦说:“当初我满怀着梦想出国,一心想见识一下国外的别样世界。在美国和新加坡拼搏了近七年,安逸闲适的异乡生活和工作经历在我心头浮现的却难说是快乐和满足,而是没有目标、没有归属感、没有文化认同感的迷惘和无奈,日日奔波,却不知自己在为谁忙碌、目标在哪里。”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不甘于碌碌无为的王桦不愿湮没在国外安逸的洪流中,为了找回自己的方向,再燃激情的梦想,他决定找个机会回国。
  2011年恰逢陕西师范大学的同窗带来了招聘专家的信息,王桦在这一契机中成功获选为陕西省第三批“百人计划”特聘专家,但其后因气候环境、合作条件以及人事关系等因素,最终放弃了这次回国任教的机会。2012年3月王桦经多次交流和实地考察之后,欣然接受了我校的邀请,全职进入我校工作,担任化学与化工学院特聘教授。同年7月,王桦获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成为我校从海外引进的第一位获得此项荣誉的学者。
  一路走来,王桦教授对自己成了“专家”有个生动的比喻,他说:“我本是贫瘠田里的一块泥,如今百炼成‘砖’了。”
  用实力定位的科研工作者
“天道酬勤。一路走过,我不敢说我是一个成功的人,但我是一个勤奋的人。从得失的角度看,我觉得我得到的远大于我所付出的。”多年来,王桦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然而,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王桦如今所达到的高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1998年,王桦在工厂工作了7年后决计考研,当时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他并没有却步,而是选择了从零开始,他靠着不懈的勤奋和坚定的信念,当年成功考入湖南大学。在校期间,王桦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和干劲,又逐渐成为了分析化学科研领域的佼佼者,博士一毕业即顺利留校工作,参与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近年来,王桦已发表了SCI和EI源期刊论文140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95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47篇),撰写英文学术专著1章,论文他引4000余次,科研H因子41,拥有两项美国发明专利以及多项应用性产品技术。在国内工作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参与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大型课题的研究,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在国外工作期间,他先后承担了美国NIH、新加坡IBN和BMRC等多项重大基金课题的研究,并负责了多项应用性技术的开发与大型项目的运作;主持研发的一系列血吸虫病传感检测技术,为我国血防工作提供新的检验手段;建立的基于界面磁组装的白血病免疫传感分型系统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首创的彩色超疏水功能膜研究成果被英国皇家化学会新闻杂志“化学世界”(ChemistryWorld)作了专门报道。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王桦的成功是浸透了汗与泪的花儿在艰难中孕育出的鲜美果实。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实验室的同事们除了来自国内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便是哈佛、麻省理工的天之骄子,相比之下,来自于非一流名校的王桦似乎有点“自惭形秽”。但是,他没有被这悬殊的起跑线吓倒,而是秉持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信念,以超出常人的付出和努力来要求和鞭策着自己,最终王桦以突出的个人能力和成就成为了科研团队中的 “领头雁”。用事实说话,用实力定位,一展鸿鹄之志,这就是王桦始终如一的信念。
  踏进曲园,终于“回家”了
“我在海外工作多年,一直想家,想‘回家’,第一次踏进曲师大校园让我顿时有了回家的感觉。”当初,王桦在国内众多名校伸出的橄榄枝中独独选择了曲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曲园特有的文化积淀和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王桦回忆说,他第一次到曲师大时,就被那晨读的学子们深深地震撼了,曲师大浓厚的学风、勤奋上进的品格在这些莘莘学子身上展露无遗。“那一刻,我就下定了决心,我一定要来曲师大扎根。”当然,吸引王桦义无反顾地离开富庶美好的新加坡奔赴曲师大的因素还远不止这些:来曲师大前,人事处和学院领导与其交流的60余封电子邮件承载了爱才惜才的盛情;初来曲师大时,学校领导与其促膝长谈尽显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特别是校领导“把最大一块蛋糕留给人才,最后一块蛋糕也留给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理念,更让王桦感动不已;来校之后,学校不仅为其全家的工作和生活作了周到的安排,令他无后顾之忧,而且为其办公和实验设备的配备以及科研团队的组建做了大量细致而完美的工作,为其科研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问及目前的状态,王桦坦言自己很满意,对未来感到充满信心和希望。他在感激之余,自是不负众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他说:“国外的生活的确比较安逸悠闲,标准的八小时工作制,周休两天,但是工作没有压力也就失去了动力。现在的我早上一般六点起床,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处理信件、阅读或修改论文,之后前往实验室或办公室,晚上一般10点半回家再接着工作,几乎没有早于凌晨一点睡觉,一天睡眠时间一般四五个小时。但这忙碌的生活却让我感觉到比在国外时更有精神、更加充实,因为我找回了久违的归属感,有了梦想和目标,也就有了奋斗的原动力。”
  谈到作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之一,王桦说:“来校工作一年多的我能有幸成为校学术委员会的一员,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我的重视和信任。面对这份厚爱,唯有鞠躬尽瘁、不遗余力地工作,力争带出一流的科研团队,做出一流的学术成果来回报大家,特别是将与曲师大同仁一道,致力于推动学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加快我校建设成为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奋斗的王桦教授留给我们的是奔波忙碌的背影……